“抱母井”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凤山镇,距离景谷县城42公里。据《清一统志·普洱府》:“抱母盐井本朝雍正三年,设盐大使驻此。嘉庆八年,移驻于香盐井,以抱母井归威远司知兼管。”

“抱母井,云南分场名。位于景谷县。方圆不及半里。原有四井,民国时存二井,设灶十四座,每日出卤五百余挑,每挑六七十斤,出盐十二三担,每斤卤水约煎盐八九钱不等。盐为大锅形,色质皆次,成本每担一元二角。行销景东、顺宁、缅宁、云州等。”

抱母井,现称抱母村,由于盛产食盐,自古就是刊木古道、盐茶古道、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乾隆三十九年(年)威远厅属由大寨(今景谷县城)迁往抱母井,成为全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光绪六年(),威远厅属迁回大寨,抱母井仍辖宣化、高平、抱母等3乡(村),抱母井从一个小山村升格为厅府所在地的时间有年之久。

在公元年以前历史上威远厅没有修过志书,直到清道光十六年(年)至道光十七年(年),山东籍进士谢体仁调任威远同知兼“抱香井”盐使期间才有改变。“抱香井”是抱母井和香盐井的总称。谢体仁组织威远学士李上清等名流40多人修编《威远厅志》,成立修志机构,自任编修,查阅文献,游览山川河流,采访旧闻,稽查建置沿革,风土习俗,赋役课税,旁征博采,精心审阅订正,历时十个月,纂修出威远厅第一部厅志,全书共八卷三十三条目。因此,谢体仁成为景谷修志第一人,有史官评论“上可达国家大宪,下可垂示将来,且以此志书开创思普之先声”。

景谷县有关产盐的最早历史可追溯到多年以前。公元年唐朝樊绰著《蛮书》第六卷载:“开南城(今景东文井开南村)在龙尾城(今下关)南十一日程,管辖柳追和城(今镇沅)、又威远城(今景谷县)、奉逸城(今宁洱县磨黑)、利润城(今勐腊易武),内有盐井一百来所。”《蛮书》又称《云南志》,书中明确了当时的威远城属开南节度,开南节度范围有盐井一百来所。因樊绰“吝啬”笔墨,没写具体的盐井名字,但可以推断抱母井、香盐井、恩耕井、磨黑井、按板井等今天普洱市范围内的知名盐井应包含其中。

关于抱母井的传说有几个版本,其中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今天抱母井的放牧人在一条河边发现两只豹子,一只母豹已经死亡,还活着的小豹崽一直抱在母亲怀里,放牧人找来村里人一探究竟,发现离豹子不远处的河岸边有一股不一样泉水,捧起一点用嘴尝试,有非常浓的盐味。母豹可能是喝了太多盐水而亡,也许是母豹用自己的生命指示人们这里有盐矿,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的盐井称为抱母井,既指小豹子抱着母亲,又指豹与抱属同音。

抱母井人的祖先们开采食盐的方式及煮盐工艺原始而古老,深挖一口盐井,把盐矿石背出地面打碎用水融解后,再用大铁锅烧火煎熬,水分蒸发后,锅中凝固呈灰白色的食盐,盐块成锅底型,故得名大锅盐。抱母井盐的特点,咸中带香味,咸味能很快浸入及扩散在食物体中,很适于腌制腊肉、酱菜之类使用,自古抱母井的盐就特别畅销,为官府、商家争相购买。成立以后,统一食盐的生产购销,在年开采千年有余的抱母井终于停产封井,结束了历史的使命。

以大理为起点的“刊木古道”通达景东县的安召、景福、大驮、镇沅县振太、达抱母井、到宁洱县磨黑等地。食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古代国家的主要课税之一,哪里产盐哪里就有官道,就形成商贸集市和重镇。如今的抱母井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小山村,但还保留一些历史的遗迹,古桥、古道和散落在不同脚落里的各种石材,依然彰显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走过一道40余米长,宽4米左右的风雨桥,桥梁、桥面等都是木质结构,桥顶层面使用青瓦,主桥下有四个石桥墩经历了千年沧桑,桥的一端分为两个出入口,形成走马转阁,飞檐翘壁,在古桥和流水的映衬,风雨桥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进入古村寨有一条不足4米宽、几百米长的古街道,街道用棕红色的石板铺设,一旁是邻河而上,一旁是民房与街道。仄仄的石板路沿着抱母河而蜿蜒,经历岁月涤荡的老宅影子,只有哪些精美石材能看出昔日繁荣与辉煌。

今天保留最完整的建筑是段家大院,占地面积.8平方米,融合大理南诏文化和当地彝族、哈尼族的建筑风格,一楼一底,土木结构,穿斗式的走马转角楼,由三开间的正房和左右厢房,正面的照壁大门所组成。段家大院于年12月列入“第一批普洱市文物保护单位”。

段氏到抱母井定居是在清代晚期,因段家人有文化,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到段元山这一代人,段家已是抱母井的盐灶大富之一。但真正让段家发迹的是段立堂、段祝君两兄弟这一代人,段家最直接的发迹史相传源于一场匪祸。年12月25日深夜,小景谷镇的土匪团伙抢劫抱母井,土匪们分别包围了抱母井的各个路口,纵火烧井盐和民宅,满街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段家将课税款用铁锅盖住后,全家从后门逃出,事后,段家借机向上级谎报课款被劫,盐井遭到破坏,后经官府批准,免除两年课款,段家由此发了大财,逐渐成为凤山区的首富。段祝君因护井剿匪有功,被县长李希哲委任为凤山区剿匪大队副,段家从此发迹。

据史料记载,这个弹丸小镇,曾经每日容纳过马帮上百队,骡马四五百匹,马锅头及商人上千人次。马帮把盐、茶通过古道驮运到各地,同时又把各地的绸缎、布匹等生活用品驮运到这里,繁荣的贸易使抱母井成为一个商业重镇。

选自包忠华《普洱茶苦旅—刊木古道》

作者/来源:包忠华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5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