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花,女,生于年,按传统习惯虚一岁,年是68岁;右卫镇头水泉村人,该村属右卫镇管辖,就在右卫镇东门外。这里也是黄沙洼的边缘,过去的黄沙洼满眼是黄沙,现在的黄沙洼满眼绿色。

年,17岁的王明花被任命为头水泉村妇联主任。年成为头水泉村党支部书记,任职至今。

头水泉村紧邻“黄沙洼”,过去狂风肆虐,黄沙蔽日,王明花年轻时就加入到植树队伍中,一辈子和树打交道,一辈子就为了头水泉的大伙。曾经是三战黄沙洼的“红姑娘”,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铁姑娘”,带着大伙播绿种绿,带着大伙致富奔小康。如今,她还是一名右玉精神的宣讲员,为前来学习右玉精神的学员讲述着自己那一代人的故事。

一路走来,从不停歇,当上村部后,她植树造林的劲头更足了每年的春秋两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时间紧,任务重,成家后孩子没人照料,她就把红裤带的一头拴在窗档上,另一头把孩子拦腰拴住,带领村里妇女群众奔向黄沙植树造林线,当她忙碌一天准备收工回家给孩子喂奶时,才发现孩子满脸都是泪水、全身都是屎尿。给孩子喂奶、换洗完衣服,自己饭都顾不上吃,喝一碗冷水,王明花扛起铁锹又回到植树队伍中作为队里带头人,不仅要干得比别人多、做得好。她经常看望村里弱势群体,了解民生需求,竭尽全力帮忙解决所遇问题,带头给患病村民捐钱,感人至深,困难群众深深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关怀。“她做事很公道,我们服她!”

“她能干事会干事,我们信她!”

“她心里有老百姓,我们敬她!”

为了坚守绿色,为了村民脱贫致富,王明花痴心不改,绿了荒山头,白了少年发。说起已经71岁的王书记,县领导评价她:王明花同志是右玉县基层党员干部治沙造林的典型,是右玉县几百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忠诚担当的代表。

老人有很多的奖状和证书,大多与植树造林有关。曾获山西最美村干部评委会“山西最美村干部”提名奖,被中共朔州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被朔州日报社等单位联合授予“朔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贡献人物”,被右玉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农村‘两委’主干”;被县妇联授予“女能人”称号。

青丝白发黄沙绿洲

——记黄沙洼边头水泉村王明花

李金山

简述:王明花是土生土长的右玉人,她生在头水泉,长在头水泉,嫁在头水泉,从来没有离开过。她在右玉种了半个世纪的树,从十四五岁开始在黄沙洼种树,现在她六十八岁了,依然在黄沙洼种树。她从十八岁开始,就是村里的民兵连长,以后又是妇女主任、副支书,一直到现在的村支书。她样样争先进,事事当模范,一生得奖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妇女干部、两个文明建设模范个人、女能人、尊老敬老好媳妇、林业建设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等,她是那个时代好干部的缩影。她的大部分荣誉,又都与种树有关。她的少年、青年、壮年、老年,都在黄沙洼度过,黄沙洼的树就是她的一辈子。

1

王明花,女,生于年,按传统习惯虚一岁,年是68岁;右卫镇头水泉村人,该村属右卫镇管辖,就在右卫镇东门外。这里也是黄沙洼的边缘,过去的黄沙洼满眼是黄沙,现在的黄沙洼满眼绿色。

年9月,笔者在头水泉村,见到了王明花老人。她领着我走进她的家门,进门是一个大院子,一亩有余。院子里一派田园风光:种着玉米、大白菜、苤蓝、西红柿、葡萄,院子就是农田;院子西北角有羊圈,圈里四只羊;往南拴着一条狗。她说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也都已成家立业,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笔者在炕沿坐定,老人剪来葡萄招待,说往年长得好,今年没上肥,颗粒比较小。

老人一直就在这个村,她生在头水泉,长在头水泉,嫁在头水泉。我们从她的家世谈起:那时候人人都穷,风沙大,种地,种下去以后,大风一刮,都刮没了,收成不好。我家姊妹多,家穷,没供我上学。那时候大集体,父母挣工分,我到冬天,去学校上两天学,一到夏天,就在家里头哄弟弟妹妹,看门,做饭。我姊妹七个,四个女孩,三个男孩,两个哥哥,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到十四五岁,就上黄沙洼栽树了。当时我父亲在队里当干部,我也爱劳动,那时候还小,我放树苗,别人埋土。

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划分我国人口密度与地理特征的对比线“胡焕庸线”,它由黑龙江的瑷珲县(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经蒙晋交界的长城地区,过四川的雅安、盐源,西南至云南的腾冲,基本是一条倾角45度的直线。这条线的西北,人口密度小,降水稀少,干旱;这条线的东南,人口密度大,降水多,湿润。这说明气候与人口密度,有着极高的相关性。“胡焕庸线”与近代发现的“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它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胡焕庸线”是人口密度和地理特征的分界线,右玉恰好就在“胡焕庸线”的旁边,这里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干旱,风沙大,农业很困难,头水泉村就是典型。

老人有很多的奖状和证书,大多与植树造林有关。提到那些奖状和证书,老人谦虚地说都过时了,笔者坚持请求,老人才腼腆地打开柜子,取出一个革制皮包,然后郑重地打开。包里的奖状和获奖证书,叠放得极整齐。时间最早的是年奖给的,奖状上写奖给王明花同志:在一九八五年育苗工作中成绩显著,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落款是中共右玉县委、右玉县人民政府,时间是一九八六年二月。老人回忆说:黄沙洼栽树,从大树身上把枝子捅下来以后,坑挖一米深,枝子也剪成一米长,栽下去。后来在村西建了苗圃,育苗,把小老杨的树枝剪成短截,二尺来远一苗,定植后,育成树苗,我们村三十来亩地,育苗就成功了。年2月,我那会是村委会主任。

老人所说的黄沙洼栽树,属于国营造林。右玉国营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当年早春,县委召开了植树造林动员大会。当时秧苗缺乏是最大的困难。全县仅有少量的树林,都是没收地主富农的残林。杀虎口王存树园有亩,应洲湾燕姓有30亩,刘贵窑刘姓有一沟。这些树林远不能满足大面积造林的需求。后来只好到较远的村庄采条。因为路途较远,秧苗的运输相当困难。当时最先进的运输工具是牛车,像红土堡造林从杀虎口和应洲湾运苗,单程三十多里,一天只能拉一趟。途经马营河,河上没有桥。当时全县仅有的一座桥在右玉城南门外,是日本人修的木桥。造林时节正是消凌洪水期,河水齐腰深,河面宽阔,行人要靠穿牛皮裤的河工摆渡,牛车一下水就淹上了牛肚皮,陷在冰河里寸步难行。冰水哗哗啦啦,波涛汹涌翻滚,人们跳进河水,推车的、赶牛的、助威的、呐喊的、指挥的,喊声响彻河面。大家送过一辆再推一辆,冰水刺骨,冰碴子划破了腿,鲜血直流,依然奋力推车,在冰河中翻来滚去,全然不顾。就这样把秧苗送到了工地。还有像杀虎口往老虎坪运秧苗,单程五十多里,牛车往返一趟得一天一夜。夜间行车,车前拴个马灯,一溜牛车,一串灯光,晃晃悠悠,忽明忽暗,闪烁的灯光像是天上的星星,不知疲倦的车队缓慢行进在幽暗的道路上,为造林争得分分秒秒。植树造林缺乏秧苗,一直到年,没有太大的改观。王明花在头水泉村育苗成功,黄沙洼植树造林,头水泉挖取秧苗,距离极近省工省时,无疑是极大的贡献。

“胡焕庸线”穿过右玉,这决定了右玉的位置,也是民族交锋的风口浪尖,右玉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来民族对立,给右玉带来了长城。右玉地属朔州,朔州长城最早建于北魏,经明代五次增修增建,全长.4华里。朔州的长城分内长城和外长城,内长城在山阴的新旧广武,也称广武长城;外长城在右玉与平鲁,也称右玉长城。外长城下第一县右玉,自古雄关遍地,古堡随处可见。今天保存较完好的尚有胡指挥堡、古城堡、西窑头堡、高家堡山岔堡、大油房头堡,当然还有杀虎口。长期战乱造成了右玉的生态恶化。二十多年前,联合国官员考察右玉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右玉不适宜人类居住。右玉兵家必争,右玉不适宜人类居住,但王明花老人从没打算离开,她在黄沙洼种树,一棵接一棵,一年又一年。

王明花老人成年后,就成为头水泉村的劳力,别人干什么,她就干什么。18岁她当上了村里的民兵连长:队里早上起来积肥,挑两个桶,去家家户户收粪收尿,再担回队里倒进粪坑。白天参加植树造林,长期栽树。秋天、冬天收割庄稼,到黑夜。每天黑夜,就学毛选,挖地道,有时还排节目演节目,村里排,出去演,学雷锋、学大寨内容的。道情剧,小节目,到各个村演出。十二个女子,劳动完了就排节目,学习,演出。

刚才提到杀虎口。关于杀虎口,《清史稿·兵志》记载:“蒙古通驿要道凡五,道曰: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以达于各旗。”张家口在大同以东,人称“东口”,杀虎口在大同以西,人称“西口”,历史上的走西口,指的就是经过杀虎口,到内蒙各地去谋生。历代王朝均在杀虎口驻重兵把守,杀虎口因此成为重要的军事、交通、驿政、贸易要道,这里有说不尽的军事杀伐,说不尽的商贸繁华,也有说不尽的血泪走西口。王明花老人种树五十年,因为右玉植被极度缺乏,而军事杀伐恰是原因之一。年9月初,笔者循着走西口的路线,向北经过和林格尔,去了呼和浩特,我想去看看口外的地理地貌,去看看走西口人的生活,更好地理解王明花的坚守。

老人印象最深的是植树,旷日持久的植树,轰轰烈烈的植树:从我记事起,就在黄沙洼栽树了。全民总动员,人人都参加,全村人都参加,全乡镇、全县的人也都来了。黄沙洼的树,那树真多,一眼瞭不到边。从右卫镇出去到八里庄有二十多里路,都是黄沙洼。三天五天也看不完那些树。我记事那会没有树,都是黄沙土,那风一大,刮得昏天黑地,这家里头还得点灯,不点灯啥也看不着。现在没有了,一直栽树,后来这种风就没有了。刮上一黑夜,早上起来,门就开不开了,土把门堵上了。家里头的土得用笤帚扫,用碳簸箕倒呢。黄沙洼种树可不容易,头天种下反复踩实的树苗,经过一夜的白毛风,第二天只剩下一个树窝。要不是那些树,我们这里都是一堆一堆黄土,比房子还大还高,可比房子高。现在没了,都是树,绿莹莹的。老百姓都愿意种树。

我们刚刚提到,国营造林开端在年。当年的场面极其宏大。年早春,县委就召开了植树造林动员大会。县委书记王矩坤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区的副区长和林业助理员,背着行李步行集中到县城开会。当时的县城在右玉旧城,也就是现在的右卫镇,当时干部下乡都背行李步行,包括县级领导。最远的五区距离县城有华里,就是现在的山阴县玉井镇。年,右玉辖六个区,一区驻右玉城,即现在的右卫镇,二区驻高家堡,三区驻梁家油坊,四区驻威远堡,五区驻史家屯,六区驻李达窑。会议布置了开展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口号是“大兵团作战,背锅带灶”,要求各区由区长带队,全县所有的劳动力全部集中到杨村梁、红土堡梁(辛堡梁)和老虎坪三个地方。三区五区集中到杨村梁,一区六区集中到红土堡梁,二区四区集中到老虎坪。声势浩大的造林大会战就此拉开序幕。年王明花老人三岁,她不可能有什么印象,但是她必然听到过,听年长的人们提起。植树造林运动犹如大河,她滔滔汩汩,不断有支流汇入,王明花加入,成千上万人加入,浩浩荡荡流过六十年。

2

当日笔者出塞不是骑马,也不是坐牛车,而是坐大巴。一路上从窗户望出去,一座座大山形销骨立,植被都是草,几乎不见树。出雁门关所见景象,与此几乎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的景象是战争造成的,换句话说,建国之初右玉植被稀少,是历代战争的结果。(明)《北狄顺义王俺答等臣贡表文》(薄音湖、王雄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年)中说:“各边不许开市,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段布难得。每次因奸人赵全等诱引,入边作歹,虽尝抢掠些须,人马常被杀伤。近年各边时常调兵出捣,杀虏家口,赶夺马匹,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明朝军队出关焚烧野草,属于报复性质,野草是牛羊的食粮。这种军事行动必是常态,焚烧行动的目标是野草,但树木必然被殃及,所以关内关外差不多,都是那样的景象,而王明花老人植树造林,正在改变这样的景象。

我们不难看出,王明花老人珍惜那些奖状和证书,她珍惜名誉。这必是教育的结果,是文化的熏陶,是潜意识的需求。教育来自办学,右玉的办学历史悠久。明英宗正统二年,广西按察司副使李立等数十位官员,被贬来右玉威远卫,他们全是进士出身。到达贬所后,等待他们的不是惩罚,不是虐待,不是侮辱,是格外的尊重,被任为威远卫官学教授,当起了学校的教师。此后的短短十年间,威远卫官学出了2名进士、4名举人,明代有记载的右玉人才就有多人,其中外放全国各地任知县以上的,就有50多人。清乾隆二十七年(),右玉又创办了江林书院。道光十七年(),朔平知府张集馨,捐出俸银两,并许诺每年再捐30两,又函商各属,一齐量捐,还与府城内绅贾商议并取得赞助,于是在府城东北旧公廨江林书院的基础上,建成了玉林书院。继张集馨之后,历任知府都为玉林书院捐款。咸丰年间,玉林书院更名恒阳书院。同治十二年(),知府又重修书院,复名玉林书院,并存入当行白银两,还从杀虎口关税中,每年续拨白银两,从右玉城当行捐白银30两,充作书院经费。光绪初年,连年灾荒,列强入侵,书院停办。光绪十二年(),知府毓铭捐款,重开书院。民国废朔平府。民国三年(),右玉绅士王作辅邀集同仁,在玉林书院创办图书馆,馆藏图书千余卷,又从太原商务书馆,订购图书数百册,每日读者络绎不绝。玉林书院是清代朔平府的府学,与并州的晋阳书院、令德书院,以及太原府的崇修书院齐名。头水泉与玉林书院近在咫尺,近水楼台先得月。书院的教育潜移默化,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进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人们珍惜名誉有如双眸,王明花老人视名誉高于一切。

右玉民谣唱: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又唱:十山九秃头,风沙遍地游;辛苦下了种,风来籽种丢。谈到种树的好处,老人体会很深:每年树枝有死的,死了以后,老百姓还可以用来烧火做饭。主要是不刮风了,庄稼也刮不到了。过去种上了,一阵风过去,就把种子刮跑了,只好重种,每年要种好几次。现在没有了。过去想在院子里种菜,根本不行。玉米五一前必须种下去,如果还没长上来,就只能种小日期的作物,大日期的就熟不了了。现在刮不起那种风了,都是树了,没有黄沙土了。空地也都长的是草,绿莹莹的。

民国八年(),同盟会员梁济,在玉林书院创建山西省立第七中学,为晋北名校。民国二十六年(),日军侵占右玉,玉林书院被毁。第七中学办了18年,招生14个班,共培养多名高级人才,其中考入黄埔军校7人,留学国外6人。一个十年,一个百年,一个十八年,三度文教洗礼,强化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民族意识、集体精神,以及对荣誉的珍视。右玉人知大体,识大道,争当英雄。右玉人的这种品质,集中体现在王明花老人身上。

年的荣誉有好几个,其中一个是奖状,上写王明花:一九九二年,在林业建设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先进个人,落款中共右玉县委、右玉县人民政府,时间是一九九二年十二月。老人的记忆有点模糊:一春天就是植树,啥别的也不干,就是植树。我代表我们村,去乡镇分任务,植树造林的任务,我们完成本村任务以后,还帮其他村。每年的植树任务,有三四百亩,按人头分任务,人多任务就多。分到我们村以后,再按劳力分,十八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算劳力,老的、小的都不算。完成得好得先进。有的村劳力少,任务就完成不了。

王明花老人与丈夫,都在头水泉村,他们一起长大,从小青梅竹马,到了适婚的年龄,两人结婚了。年轻时候的王明花风风火火,有如郭凤莲:每年春天育苗,清明就可以栽了。黄沙洼栽树,树苗都是村里育的。那时候栽树主要就是杨树,还没有松树。沙棘更好活,种子落在地下,第二年就又长起来了。二十来岁到四十来岁,风风火火。现在不行了,老了。那时候啥也不懂,就懂得个做营生,种地回来就种树,哪儿也去呢,从县城过来公路两旁的松树,都是我们村栽的,县里下的任务,先分给各个乡镇,乡镇再给各个村分,哪个村从哪儿到哪儿。也二十多年了,你看有多大了!栽树都在黄沙洼,种地在下边,好地不种树,种庄稼。我从十八岁开始,就是民兵连长、妇女主任、副支书,一直到现在。

年人们植树造林的热情,与王明花老人当年的作风,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如火如荼。解放后劳动人民获得新生,激发出极大的社会劳动热情,整个社会激情澎湃昂扬奋发。当时公益性质的任务均以派工、号召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因此,全社会的劳动力几乎全部被动员参加了造林。各区各村、县城街道、县机关各单位,包括社会上一些闲散人员,也全部动员起来参加了造林。这种全民性质的造林方式,延续好多年,王明花老人育苗植树,都处在这种方式中,这种性质的造林方式,有效地改变了右玉的生态。

玉林书院存续百年,它的影响更加久远。右卫古城的老人们,十分注意家教,特别是不许毁坏公共财物,家长总要多次提醒甚至严词警告,决不允许毁坏公物。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文化馆馆长雷振坤曾说:我在右卫城工作了20多年,文化馆门前报纸橱窗的玻璃,从来没有换过。还有,右卫城人常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教育子孙,代代相传,经常讲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苏武牧羊》《精忠报国》《映雪读书》《凿壁偷光》等。另外,右卫城人的待客之道很讲究:客人走进院内,主人发现,立即走出家门,嘘寒问暖,表示欢迎,请入家门,看座献茶,开始相谈;客人走时,举家相送,邀客常来,送出院门,握手告别。而且,客在不开礼,客走不扫地:客人进门后,主人是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的,有不懂事的孩子抓要,大人必定严词制止;客人走后,主人不能马上扫地,客人上午走,下午才扫地,客人下午走,第二天才扫地。教化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成为当地的风俗习惯。头水泉村属右卫镇管辖,而且两地相去不远,右卫城的风俗民情,影响覆盖头水泉:王明花老人待人热情,把笔者当作客人来对待;右卫城人珍视名誉,头水泉人珍视荣誉。那些荣誉既是对王明花老人的褒奖,也是她植树五十年的见证。

前文我们说过,年全县所有劳动力全部集中到杨村梁、红土堡梁(辛堡梁)和老虎坪三个地方。集中劳动力在这三个地方,是要营造大型防风林带。大风带的设计是原察哈尔省林调队姓郝的女设计师设计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设计很科学。不同于一般农田林网,设计的原始思想,是尽量扩大控制风沙的面积。先栽植大面积的防风带,然后在间隔带补空,间隔带与栽植带几乎等距离,这样控制面积扩大一倍。红土堡梁大风带位于红土堡村南梁,参观台以北,一直到北沟沿,西到公路边,共有十七条带。植树带宽25米,间隔带宽30米,长度不等,依地形而定。垂直于主风向,呈西南东北走向,右玉的主要害风是西北风。控制面积约亩。老虎坪共有十二条风带,植树带宽米,间隔带宽米,控制面积约亩。杨村梁共有风带十五条,位于杨村的北坡,间隔带50米,植树带50米,控制面积约0亩。这三地的造林任务是以工代赈的形式完成的。王明花老人植树在黄沙洼,这里的林带是右玉防风林带的组成部分,她种下的树组成行连成带,绿化了黄沙抵御着风沙。

3

我们刚才说过,年,王明花老人的荣誉有好几个。其中有一个上写奖给王明花同志:在91年被评为“女能人”。落款右玉县妇联会,时间是一九九二年三月八日。老人回忆说:有紧急情况的时候,比如山洪,就需要民兵突击队上去,主要是抢险救灾,领队的就是民兵连长。过去啥物质奖励都没有,就是个荣誉,那时候可愿意干呢。村委会主任也是啥也没有,后来就有了,一年三五百块钱。栽树都是义务,植树植多少也是义务,老百姓可愿意干呢。劳力有义务工,不挣钱。女能人,干啥也能干了,种树、种地都能干了,方方面面都能行。女能人,村里没有了,再没有其他人。忠厚老实,那时候的干部,都是这样,与人和睦,也就是这。

前文我们提到以工代赈,年的植树造林,是以工代赈的形式完成的。为什么要以工代赈呢?年,右玉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蝗虫、洪涝、冰雹、霜冻,接连侵袭右玉,人们生活十分困难。年春,察哈尔省从东北调来一批救灾玉米,白马牙玉米,同时指示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展造林。这批玉米用火车从东北运到大同,县里再用牛车从大同北门外粮食局拉回,群众出劳力,用玉米付给报酬,林权归国家。这样,既解决了群众生活困难,又推动了植树造林工作。参加造林人员凭借林业站开出的发票,到县粮食局领玉米。中等劳力每天能挣50-80斤,强劳力最多能挣到斤。分到玉米后,大家都很高兴,作为稀罕食品待客,或者送给邻居品尝。当时右玉只能种鲜吃的小日期玉米。以工代赈仅是一年,以后国营造林直接付钱,每亩3万旧币。年代的右玉灾害不断,国家以工代赈植树造林,造林越来越多,灾害就越来越少,这一点王明花老人深有体会。

前文我们说过,年9月笔者走西口。清代以来,大批山西人从杀虎口,涌入内蒙归绥地区,从而形成了今天呼和浩特地区的民族格局:多民族杂居,经济、文化和谐发展。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民族的距离。流传于杀虎口、归绥一带的传统剧目“二人台”“山曲儿”,是经数代蒙汉民间艺人创造,逐渐由坐腔发展到化妆表演的文化融合产物。例如《走西口》《四公主》《拉骆驼》《挂红灯》《五哥放羊》《打樱桃》《为朋友》《三百六十只黄羊》等。这种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小戏,生动体现了杀虎口与归绥地区蒙汉民族的民俗风情。随着蒙汉民族间的密切联系和交往,多种文化相互借鉴和影响,不同文化间的共同成分逐渐增多,最后形成了具有多民族文化特点的杀虎口归绥文化。笔者当日从右玉出发走西口,大巴车上满满当当,他们该是走西口人的后代。右玉人迫不得已走西口,既是去内蒙谋生,同时也是促进融合,蒙汉民族的融合。王明花老人所在的头水泉村,祖祖辈辈走西口的人不在少数。他人走西口,王明花老人植树,植树造林与走西口,像是两条平行线。

年,王明花老人又获得证书,上写王明花同志:在一九九三年度两个文明建设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先进模范个人,特发此证,以资鼓励。落款中共右玉县委、右玉县人民政府,时间是一九九四年一月。时间显然冲淡了老人的记忆:人也文明,村也文明,啥也在全乡镇是先进的,文明村、文明单位,我的前任时候,我们村就是文明村。我说话不会说。

年造林影响深远,王明花老人植树,是当年造林的延续。接着来说当年的造林。4月12日,正式成立造林工作站,第一任站长胡应岗,后来任林场场长,灵丘人,抗日干部,是从察哈尔派来的专职林业干部。造林办公室设在人委会院内,即旧衙门,后来迁到顶银巷赵二宝院内。正式人员还有王忠兴、刘殿如、杨沛、刘建堂、李五等。造林站负责全县造林规划设计,区划施工,检查验收。造林时人员不够,从社会上临时雇用人员,称为“协助员”。当时的机构后来延续,王明花老人植树造林,机构与此大致相同。

当日,笔者到达呼和浩特市,出了长途汽车站,一招手上了一辆的士。与的士司机交谈,感觉还没出山西,因为司机的口音,很熟悉似曾相识。司机很健谈,说这是头一单,刚出门就遇上了我,交谈中得知,他与笔者同龄。谈起祖籍,说先祖山西右玉人,在呼市已经第五代了,又说住在呼市城郊,村里百分之九十是山西人,山西人中百分之九十都姓李。这样,笔者他乡遇同宗,在呼市遇到了本家,他是走西口右玉人的后代。当年他的先祖迫于生计,从右玉出发经杀虎口,来到了呼和浩特,而王明花老人坚守,年复一年植树造林,愚公一样改变着生态。

年王明花老人又得到荣誉,荣誉证书上写王明花同志: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落款中共右玉县委,时间是年7月1日。王明花老人摩挲着证书,说: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总的来说还可以,没太大毛病。劳动还能劳动,院子几天种不完,担水一苗一苗种。老汉打工常年在外。外头还有二十多亩地,种时雇机器,收割时人收割,种玉米山药胡麻黍子莜麦荞麦啥也种。就这一个家,县城没有房。贪污咱也不敢,人家的就是人家的,人家的也是劳动得来的,怎么忍心。两个大辫子,当年都是这样,我当年两个辫子可大呢。

年确立了“元宝坑”造林方法。此前,造林沿用边区时的造林方法,用火锥钉,斜坑造林,埋条造林,既不统一成活率也低。元宝坑的造林方法是察哈尔省确定的。这种元宝坑早期参加造林的人都熟悉,开口一米长,宽一锹,两边斜坡,呈倒三角形,深0.5米,两边斜坡各放一株秧苗,一穴两株,秧苗长0.7米,与地表齐平。年确定的栽植密度为行距一米,株距一米,每亩穴,株。当时为抵御风沙,采用高密度,以后造林密度逐步放稀。这种造林方法后来沿用,王明花老人植树,都是用的这种方法。

年9月,笔者在呼和浩特市,参观完了博物馆,乘坐公交车在市里徜徉。公交车报站器里,是好听的女声,先蒙语后汉语,蒙语是浑厚的女低音,汉语是清甜的女中音,听来很是享受。从车窗望出去,店铺鳞次栉比,店名上面蒙语下面汉语。呼市的民族融合体现在公交车上,也体现在店铺招牌上,而这里所说的汉族,右玉人又占了相当的比例。他们走西口谋生,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减轻了右玉的生态压力。王明花老人则坚守右玉,植树造林改变生态。

年9月,在右卫镇头水泉村,笔者看过了王明花老人的获奖证书,又和老人穿过头水泉村,往北去看黄沙洼的树林。说是黄沙洼,却是一路上坡,黄沙洼比村子高出不少,这不是黄沙洼是黄沙丘。黄沙洼站满了老寒杨,一株挨着一株,一排连着一排,根本望不到边。黄沙洼很干燥,地上的土很细,细得像是面粉,踩上去腾起烟,走路像是驾着雾。老寒杨极耐旱,并不粗壮,扭扭歪歪,树身满是疤痕,像是些小老头。其貌不扬普普通通,但就是这些老寒杨,挡住了风沙,固定了沙丘。身边的王明花老人,像极了这些老寒杨。

再来说年的造林运动。当时,全县的劳动力集中到三地造林,吃饭和住宿都很困难。三地周边的村庄都住满了人,连牛圈、羊圈、草房、杂物房都住满了人,还有人睡在草垛里。吃饭更困难,没有大锅,没有灶台,没有柴烧。当时都是自带米面,还没合作化。各家各户拿的米面杂七杂八,什么都有。莜面、豆面、荞面、糜子面、黍子面。做饭时三五一伙,就地掏个土坑烧火做饭。当时的造林运动就是这样艰苦,但人们热情很高。王明花老人后来植树,就没有了这样的困难,她植树在黄沙洼,吃饭在头水泉,来去很方便。

说到吃饭笔者就想起来,当日在呼市住下来,宾馆楼下是一家蒙餐厅。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就坐在了这家蒙餐厅里。蒙餐厅的菜单上,除了奶茶还有手把肉,此外还有馅饼,大葱骆驼肉馅的,和沙葱羊肉馅的。餐厅服务员都是蒙古族姑娘,穿着民族服装,感觉像是进了蒙古包。女服务员问我奶茶是要黄油多的还是少的?我反问一般是要多的还是少的?服务员回答看个人的口味。我说我没什么口味,因为从没喝过。服务员就给我端来了黄油少的。一壶奶茶、半斤手把肉、一张沙葱羊肉的馅饼,这就是我的晚餐。我从右玉来,朝发夕至,早上在右玉,晚上在呼市。才食右玉谷,又吃手把肉,当走出蒙餐厅的时候,我是酒也足饭也饱。笔者当日走西口,坐在蒙餐厅里,左手手把肉,右手沙葱馅饼,当年走西口的右玉人,也该是这样的情形,坐在蒙古包里,与蒙古族人把酒言欢。走西口并不容易,为民族融合功莫大焉;坚守尤其可贵,为右玉生态贡献多多,王明花老人就是坚守的人。

年造林,距离十几里地,步行往返,早去晚回,带干粮。带的干粮五花八门,有块垒、炒面、杂合面、烙饼、熟莜面、山药蛋等。当时莜面是主要食品,好人家也难得有白面,渴了就喝山沟里带泥的消凌水,根本没有开水。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尘土飞扬。各区、村、街道,各单位都各分一片。大伙都干劲十足,你争我抢相互比赛。林业站的协助员手拿量尺寸的树棍,不停地到处走动呼呼喊喊,检查质量,当时对质量要求很严,因此成活率很高。轰轰烈烈的造林现场很是壮观。王明花老人当年植树,也该是这样的场面:黄沙洼红旗飘扬,喇叭里声音高亢,人山人海,热火朝天,你争我赶,通宵达旦,大家挥汗如雨,不知疲倦,渴饮消凌水,饿食山药蛋,忘了白天和黑夜。

年是国营造林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年成立了桑干河造林站,确立了造林绿化的总体思路、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为以后的大面积绿化开辟了一条道路。右玉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以气吞山河的气势、无畏的胆魄、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的勇气,为改变自然生存环境,动员起全县人民,勇敢地向穷山恶水开战,打响了第一个战役。王明花老人在黄沙洼栽树,从十四五岁开始,直到六十八岁。她的少年、青年、壮年、老年,都在黄沙洼度过。黄沙洼的树就是她的一辈子。

我和王明花老人走在黄沙洼,如今这里没有红旗招展,也没有人声鼎沸,只有风声和偶尔的喜鹊叫声,一排排的老寒杨肃立,它们见证了王明花的成长,也见证着她的老去。

年10月23日改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