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千年古镇罗泉,一个有滋味的地方.

川南几个城市,有人说内江和自贡太小了,存在感不高。我实在不同意这个说法。且不说千年盐都自贡。就是内江能够说的地方都不胜枚举。

这个镇在东汉就建县,曾称汉安、中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现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和内江经济开发区,而且它因为盛产甘蔗、蜜饯,鼎盛时期糖产量占到全川68%、全国的26%,故被誉为“甜城”。而且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称。

两千年下来,你以为人家是吃素的啊?没有一点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吗?那只是我们没有了解罢了。

这次,我想给大家分享内江的一处古镇,它就是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城北约50公里,坐落在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地区的——罗泉古镇。

根据《资中县志》,此镇至少有多年的历史了。大家都知道自贡是盐都,却不太清楚罗泉古镇早在秦朝年间,罗泉镇山涧岭底就井架林立,盐灶罗列,成为"天府之国"生产盐的基地之一。其产盐历史较盐都自贡尚早五百多年,而且境内还有中国唯一用来纪念、朝拜盐神的庙宇——盐神庙。

清代四川总督丁宝桢总纂的《四川盐法志》,是以记录清代四川盐法为中心内容的重要著作。全书共40卷,分井厂、转运、引票、征榷、职官、缉私、禁令、纪遗等八门类。其中专门记载了“资州罗泉井,古厂也、创于秦。

”由此可见,罗泉镇的历史非常之久远,经过南北朝、隋、唐至宋元等历代的扩展,到明朝洪武年间,罗泉镇已初具规模,在清雍正八年设立资州罗泉分州府。

也正因如此,罗泉的兴起与罗泉采盐业密不可分。

不过地方的来历,很多不见于正史,却给予了大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关于罗泉镇也是如此。它的得名,还跟三国蜀地名相诸葛亮有关。

据传,诸葛亮南征蛮夷的时期,曾经在当地一处扎营,后来叫营盘山。可惜天公不作美,连续干旱无雨,山上水源奇缺,这可把兵将们给渴坏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这时候也非常着急,于是派兵在珠溪河畔挖井取水,只几天功夫,挖井成功,井底涌出泉水。

诸葛亮觉得此事大闪,便亲自到井边察看,只见井中泉水清澈透明,即命待卫宫取水试用,待卫宫饮水后感觉甚好。

也给他尝了一口,诸葛亮喝了以后觉得爽口的很,便仔细看这口井,只见井中泉水涌出,井口好像箩筐大小,便命名为箩泉井。

历史翻到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页,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姓罗的当了府衙,因为对资州一姓竹的州官比他官大压在他的头上,便将箩泉中的“箩”字上的竹头去掉,简称“罗”,并将“罗泉井”作地名使用,后又将“井”字去掉俗称罗泉。于是罗泉镇就这样被最终定名了。

还有一个说法,当年诸葛亮一共让人挖了四口大井。即:桂花井(罗泉小学对面)、大坝井(连心桥下)、花园井(矮子桥上)、观音井(观音沱对面)。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开井,让此地除了扎营,还慢慢聚集了市集人口,也给后来成为镇打下了人口基础。

罗泉镇,从上看下,镇子的形制宛若一条正月里舞动的游龙。人们说这是极好的风水之地。

清代中后期,也使得它一度达到繁荣的巅峰。小小的镇上有13家饭铺,32家面铺,数十家戏楼,十多家茶馆,十多家赌场,二十多家妓院,镇子周围还建有九宫十八庙。

珠溪河两岸十五华里之内,密布着多口盐井,50多家盐灶房。那时节,舟缉穿梭,马嘶驴鸣,罗泉盐通过水陆两道被运至中国西部各地。

可惜物极必反,不知道怎么回事,到了民国时期,千多口井也不再出盐卤,盛极而衰真是让人唏嘘。然而古镇的盐卤虽然枯竭,但是留下来的人文印记却依旧赋予了它古朴的气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