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城墙,位于四川省威远县境内。明正德七年(年),始建城墙。清乾隆三十三年(年),城墙再次重筑。年代至年代,城墙大部拆除。威远城墙现存余米墙段以及北门、东门。年8月,威远城墙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墙是古代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威远城墙也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开始修建的。据《威远县志》记载:威远现存县城城墙为清乾隆三十五年知县李南晖主持以条石砌成,统高1.3丈,底宽1.2丈,顶宽1丈,全长.5丈;垛座高2尺,垛口高3尺,共置垛座;西门至北门临河作堤一道,长丈,高1丈至4丈不等。四门建城楼,楼上各有题额。东门名“景春”,题额为“青阳侯国”;南门名“寿昌”,题额为“文明成化”;西门名“望嘉”,题额为“帝子遗封”;北门名“拱宸”,题额为“清流环带”。嘉庆十二年()、咸丰十年()、光绪十二年()都曾对城墙作过小修小补。民国三十二年,在三眼井开小西门。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县城南门内侧城墙局部坍塌。直到年,其余城墙仍完好。年后,因建设需要,陆续将南门、西门及部分城墙拆除。年,城墙尚存东门和北门以及东门至北门和东门至奎星阁的城墙米。威远老城墙作为至今川南保留较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它的包围面积达平方米,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其总体布局摒弃了方整规矩的古城形制,大胆采用自由式布局,利用丘岗、山峦筑城墙,利用河流为护城河,形成了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垣风光。城门之上,是一座双层三开间、形制极为完整的古楼,也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威远城墙保留最完整的是北门地段,这一带摊点、茶园密布,场面如“赶场”。在气势雄伟的城门建筑中,高4米,宽7米、深10米的半圆形石拱城门洞内,过往人群川流不息。时至今日,社会对城墙的需求已出现了根本的变化,一定规模的古城墙在川内或国内已不多见,但像威远城墙这样历经多年沿革仍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更少。这也表明威远城墙在的历史、文化、建筑、军事、经济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好好保护好这段城墙,也就是对历史和未来的保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15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