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龙节来历

翔龙节来自内江市威远县新场镇(上游村),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以前叫“降龙节”,相传新场建场镇后,有一年涨洪水,河水淹过了河堤,街上所有房屋淹了几十公分,狂风暴雨中,人们爬上山坡躲避洪灾时发现新场河里有一条巨莽(烈龙)从上至下翻腾,掀起一丈多高水浪,对沿河两岸和场镇的设施、财产、房屋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焦急万分时,突然惊天霹雳将莽(龙)击为了九节,龙被降服,洪水消退。后来人们便参照这一情形和模式,兴起了避洪防灾的降龙活动,也将“降龙节”更名为“翔龙节”,成为祈福平安的民俗文化活动。翔龙节包括九节龙、焰火、铁花制作和祭祀、出龙、降龙、展示才艺、舞龙等活动。

翔龙节准备

首先是九节龙编制。主要由上游村九节龙第五代传人李顺寿负责。一直以来都用竹篾编制,竹篾宽约0.5厘米,厚约0.1厘米;编制的花格有六菱形,三角形等,龙头威猛,龙尾有力,7节龙身一般为30厘米直径,80厘米长度。每一节都(衍生)了一根1.5至1.8米长的竹竿,便于执掌操作。

其次是贴龙鳞。由掌握祖传技艺、65岁的王方元负责。用白纸打(糊)底,再将剪好的龙鳞粘贴,整条龙的龙鳞约片。龙鳞逼真,灵气十足。

再次是制作焰火,用焰火烧龙。由上游村第三代传人段振双负责。秋天将小楠竹砍回家,一节节锯下,一头保留竹节,钻上眼。冬天将自配的土火药配上特殊原料舂装入竹筒,最后用干泥土封牢即成。焰火制作,配料比较重要,配制不好烧不起花,也不明亮,焰火只是红色;火药必须舂紧,否则没有冲劲;眼要钻适中,大了没有“吼”声,持续时间短,小了容易出故障。

最后是铁花制作,由祖传制作者罗官富负责。炼制原理与补锅匠补锅炼铁水相似,但必须要加入特殊的原料,打出的铁水才能亮、成花。拍打也有讲究,需要用力,斜着向上打,拍打得越散面积越大越好看。

翔龙节活动

正月十三上午,由九节龙的第六代传人李道军、李道辉负责,包括舞龙,扛牌方灯,提沙灯,打响器等环节。正月十三上午,举着龙来到井边,司仪摆上香案,放上一碗米、一杯酒、一方肉等祭品,点燃纸烛,念完“出龙大吉,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之类的吉祥语句后,龙在锣鼓和唢呐声中随黄烟跃水而出,算是龙出海。然后排着大队到寺庙菩萨前,龙头高昂,龙身盘绕,司仪一边烧钱化纸一边念叨“出龙求财,财源广进”之类吉祥语,再由司仪或是传承人,或是德高望重的长辈为龙点睛,龙才算有了灵气。下午,九节龙同各村、各地自发组建的龙灯、秧歌、花船以及虾兵蟹将队伍等聚集场镇中心,依次排列,边游行边表演。每条街游遍后,每支队伍还要定点依次展示才艺。九节龙,除了表演“拜四方”“跳龙门””龙飞南天”“龙抱柱”等多种套路,还要摆出“天、下、大、吉”等字样,形成一种龙舞,不断赢得观众喝彩。大家不仅开心,也有着越闹越兴旺、越平安的寄盼,所以凡有点文艺爱好的群众都喜欢参加这一活动,动辄十几支队伍,几百人。活动后九节龙,龙灯等队伍开始持续朝拜门户,到各家说吉祥话,送祝福。

晚上,九节龙满街游,重复下午出龙的舞龙节目(动作)或随意翻腾,嬉闹,接受场镇住户用焰火猛烧,形成龙在火中舞,火在龙中烧。将各种惊险表演融入人们的刺激、尖叫声中。不管是铁水花还是焰火都很细小,冲出和抛出往下落时就已熄灭,看似吓人,实际有惊无险,加上人们一直信着老祖宗的传言,烧得越旺越平安越红火。所以不管男女老幼都踊跃参与打铁花,持焰火追烧九节龙。从正月十三连续闹到正月十五深夜,人们认为彻底将烈龙降服,能风调雨顺了,九节龙才来到河边,司仪再点燃香蜡纸烛,念完一通祈保平安的语句后,舞龙组将未烧尽的残余龙鳞全部撕下,烧为灰尽入河,这一龙归大海仪式后,翔(降)龙活动才算完全结束。年,翔龙节成功申报为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者/来源:四川非遗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