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特色产业,提升美丽乡村新“颜值”文/章继刚发展创意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需要突出绿色发展,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促进全产业链绿色化。要注重创新驱动,促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按照最适生态原则,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要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发展区域和园区集聚集群,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不断扩大优势特色产业的扶贫成效,让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充分分享产业发展成果。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集资源要素,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四川省巴中市构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推动农业企业面向成渝等地区开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做大做强以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为重点的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去年以来全市新建茶叶产业基地4.65万亩、核桃3.02万亩、道地药材8.69万亩,新增出栏南江黄羊5.7万只巴山土鸡万只,成绩斐然。发展特色产业要坚持绿色引领。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贵州省铜仁市聚焦生态茶、中药材、生猪、牛羊、家禽、食用菌、蔬菜、辣椒、水果、生态渔业、特色林业11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力,加快建成一批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业主导产业。仅今年上半年,全市食用菌累计种植规模达3.94亿棒(万亩),同比增长52%,产量14.14万吨,产值12.亿元。目前主要有香菇、平菇、木耳、羊肚菌、双孢菇、竹荪、茶树菇等,预计可带动贫困人口0.82万人增收。乡村产业发展要带农、联农、富农,密切产业主体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广西将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产业立县,每个县域因地制宜聚焦发展2—3个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目前广西累计创建13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优区数量排名全国第一。牛羊产业已成为广西河池市扶贫的主打特色产业之一,南丹县“母牛扶贫”采取母牛寄养、牛犊回收的模式,帮助户贫困户实现脱贫。目前,河池市牛存栏10头以上有多户,头以上多户,0头以上养殖场14个;羊存栏20只以上有多户,0只以上规模羊场39个。广西柳城县建立了以甘蔗“双高”基地、水果基地、蔬菜基地等为主的规模化特色产业基地31个,覆盖全县23个贫困村,特色产业覆盖率超过95%。为了进一步发掘农业资源潜力,提升品质价值,推进品种和技术创新,河南省将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四优”的基础上,发展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河南省提出目标,通过优势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到年,全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亿元,“粮经饲”比例调整到59.1∶38.5∶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在河南省新蔡县,佛阁寺镇按照“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布局,以老围孜村、铁台村、展湾村等村为主,发展种植蜜瓜、金银花、何首乌等特色产业0余亩,开启了群众致富增收脱贫路。川菜、川果、川茶是四川优势特色产业,都是四川省“10+3”产业体系建设中千亿级产业,种植规模和产值在全国都位于前列。四川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四川泡菜”“阳光米易”“眉山春橘”“攀枝花芒果”“天府龙芽”等菜果茶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其中川茶综合实力全国第二,川菜居全国第五,花椒居全国第一。晚熟柑桔、晚熟芒果和红心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全国第一。在“中国无花果之乡”“中国无花果名县”威远县,无花果种植面积达5.2万亩,约占全国无花果种植面积的25%,年加工能力达7万吨,种植规模和加工能力均排名全国第一。在海南,今年安排乡村振兴与百镇千村专项资金3亿元支持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其中特色产业小镇建设2亿元、美丽乡村建设1亿元。海南将加快推进“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力争年内新建30个特色产业小镇、逾个美丽乡村,确保完成0个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福建省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今年可完成突破2万亿元的目标,力争“十四五”末突破3万亿元,进一步完善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福建省还将重点创建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0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认证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十四五”末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将比“十三五”末增长1倍,超过亿元。岐山臊子面名震三秦,为了将其发扬光大,并拉动产业链,陕西省岐山县提出打造以臊子面为龙头的“一碗面经济”,通过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制定了“一碗面”产业发展政策,设立了产业专项发展基金,不仅促进了上游的小麦、蔬菜、辣椒和生猪产业发展,还带动了下游面粉、辣椒面、食醋、锅盔、臊子肉等产业的联动发展。目前,岐山县“一碗面”经济的市场总产值已达亿元。山东把创新要素向农业注入,延长、做强、优化农业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迸发生机。中国苹果栽培种植的初始地、烟台苹果的主产区栖霞市瞄准实施苹果全产业链提升计划,苹果种植面积万亩,年产苹果22亿公斤,果业年产值达多亿元,苹果种植面积、总产量,果品质量、产业层次均居国内领先地位。栖霞建成全国第一家苹果电子交易市场、北方最大的果品批发市场、国内首家苹果产业发展研究院和数以千计的果汁、果酒、果醋、果片、酵素、冷藏包装等配套加工企业,推动栖霞苹果产业链相加、供应链相通、价值链相乘,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依然面临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乡村特色产业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亟待走出一条集聚发展和品牌发展之路。为此,要注重品质提升,乡村特色产业要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特色产品。打造创意农业特色精品工程,需要培育和打造“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展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美丽乡村典范。(作者系中国创意农业理论创始人、《创意农业学》《田园革命》作者)本文由章继刚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51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