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洮供水工程:涓涓清流润旱塬
吃上洮河水的渭源县南部山区群众开心不已。甘肃日报记者吕亚龙
引洮工程九甸峡水库。甘肃日报记者吕亚龙
甘肃日报记者宋振峰洪文泉
因为缺水,我省以定西、会宁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自古以来“苦瘠甲天下”。在这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的6%,是全国最干旱的区域之一。
“引洮河水,解陇中渴”,一直是甘肃人的夙愿。
年,引洮供水工程开工建设。但囿于当时我省的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导致引洮工程于年全线停工。
在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年11月,引洮供水战役再次打响。
年2月3日,在引洮供水工程进入最为艰难的施工阶段时,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赶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他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和数百万陇中群众的期盼,年12月28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陇中群众祖祖辈辈“看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定西、白银、兰州3市7县(区).5万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为了让更多群众用上洮河水,延续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年8月,总投资73.06亿元的引洮供水工程二期开工。
如今走进陇中大地,昔日的旱塬上绿意盎然,旱区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引洮供水工程。
引洮一期为旱塬送来生命之水
盛夏时节,走进定西市通渭县,连片的蔬菜基地和果园,整齐划一的规模化养殖场,青山依依,绿水悠悠,旱区农民喜气洋洋。农家不仅彻底告别了没水吃的历史,甚至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和太阳能热水器,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以前只能算得上是熬日子。”通渭县陇阳镇周店村村民张德海说,洮河水没引来的时候,全村靠一眼泉和几口电机水井“讨生活”。遇到旱天,大伙儿就都只能“眼巴巴地盼下雨”。
“如今自来水通到了灶台前,村里又为大家免费装上太阳能热水器,不光有冷水,热水也是四季管够。”说起引洮供水工程带来的“福利”,张德海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为了让记者看看家里的“变化”,张德海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自己家的浴室:5平方米大的房子里,白色瓷砖贴得整整齐齐,不锈钢花洒挂在墙上。张德海打开水龙头,热水哗哗地流了出来……若不是院里传来的几声鸡鸣犬吠,记者很难想象自己正身处陇中山区的一个小村里。
陇阳镇水管站站长李维军告诉记者,引洮一期工程建成后,为了更好地管护和服务,通渭县先后在各乡镇建立起水管站,每个站上配备了3到5名专业的水管员巡查管线、收水费。“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镇里的群众搞种植、养殖,发展庭院经济,就连当年因为缺水‘逃’出去的那些群众,也纷纷回到了村里。”
“全县40万群众,有30万人都享受到了引洮一期送来的洮河水。”通渭县水务局副局长郑永茂介绍说,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正在建设的引洮二期将为剩下的10万通渭人解决生活用水问题。
引洮一期工程的建成,不仅为吃了半辈子窖水的通渭农村家庭带来了清甜的自来水,更为他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因水而活”的陇阳镇只是众多受益的乡村之一。
“这地方,以前三句话离不开水。”马营镇华川村后湾社村民何永斌说,遇到旱情,走上十几公里、拿着二三十元都买不来一吨水,“作为一个庄稼人,前半辈子最苦、最累的活就是寻水。”
“现在不一样了,洮河水送到了院子里,不仅人够喝够用,搞点产业都没问题。”何永斌指着手中的自来水管说,以前遇到旱天人都没水吃,村里人就没几家养牛的。
“去年依托精准扶贫,自己也从外地买来了3头西蒙塔尔牛搞养殖,全社有14户人家都办起了养殖场。”何永斌说。
攻坚克难时刻不忘的殷殷嘱托
采访途中不难发现,在这片土地上,无论干部群众,只要提起引洮供水工程,无不开口称赞。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最清楚:被陇中群众称作“生命工程”的引洮供水工程,历经了多少困难和挑战。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因为涉及的地方山多,地形复杂,工程需开凿大量隧洞,架设诸多渡槽,技术复杂,困难非常大。仅总干渠就要开凿隧洞18座,总长超过96公里,占总干渠全长的84%。
就在工程进入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关键阶段,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赶赴位于渭源县上湾乡境内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6号隧洞进口漫坝河支洞处,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
在施工现场,习近平一边仔细听现场负责人的汇报,一边认真查看着工程总体布局,详细询问着工程一期、二期的有关情况。
当了解到一期工程总干渠18座隧洞已贯通17座、1至6号隧洞具备通水条件时,习近平很高兴。
看着施工现场取自渭源县当地农户的水窖中的水,习总书记说:“我们老家吃的是地下水,也是苦咸水,而且含氟量高,吃了牙齿会变黄。来的人,一开口,就知道是老家的人。”
“引洮工程是造福甘肃中部干旱贫困地区的一项民生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解决甘肃六分之一人口长期饮水困难问题,工程的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看起来总干渠只剩下这么一段就可以实现全线通水,但决不能轻视它,要认真研究施工方案。不过也不难,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黄浦江的过江隧道那么难都通过了,这里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指着漫坝河沿岸的群山,习总书记又语重心长地说:“甘肃大部分地都是干旱地,靠引洮工程建一个商品粮基地是没有可能的,关键是要用好水资源,解决好生活用水问题。北方缺水,要认真研究节水灌溉技术,不能搞大水漫灌,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从那一刻起,总书记的嘱托,便成了甘肃水利工作者扛在肩上的责任。他们不负嘱托,历时8年的艰苦鏖战,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于年12月主体工程建成通水。
旱区受益脱贫攻坚的绿色引擎
作为甘肃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引水线路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供水工程不仅是陇中群众用水的“绿色生命线”,更成了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推进当地农业综合开发和区域性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提供了重要的水利支撑。
“盼星星盼月亮盼了好多年,现在终于盼到了洮河水。”定西市凤翔镇安家坡村李森对引洮供水工程带来的“福利”深有感触。
李森所在的安家坡村八社位于定西城区东山半山腰,这里虽然处于城乡接合部,但由于村子地势高,又没有水源,一直以来,村民们都面临着吃水难的问题,缺水也成了制约村民发展经济的首要问题。随着引洮一期工程的建成,安家坡群众的脱贫致富终于看到了希望。
作为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受益区,安定区年种植节水示范蔬菜基地3万亩,通过统一流转,建成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基地。去年种植的包心菜、西兰花等蔬菜喜获丰收,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引洮供水工程给致富能人带来契机,致富能人又带动周围农民脱贫致富。
会宁县头寨镇牛河村,甘富果业集团从村里流转撂荒土地新开发的果业基地,引进烟台富士品种,先后投入多万元,在附近5个乡镇建成多亩苹果种植基地。基地不仅带动了多户周边群众前来务工,还将苹果种植发展为种植户户均受益5万元的致富产业。
“以前的会宁农民靠天吃饭,只种不收。如今我们的优质苹果已经签好了北上广的大订单,一个苹果就能卖10元,农民的收入根本不用愁。”甘富果业负责人张玉珊笑着说,“正是引洮供水工程为这里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洮河水不光为陇中旱塬带来勃勃生机,更让这里祖祖辈辈都不敢想的事情变为现实:前不久,会宁山区种植的第一批荷兰豆乘车出发,经过广东港口分拣包装后,通过海运到达欧盟市场,最终端上了英国人的餐桌!
今年,会宁县通过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在引洮一期工程覆盖的14个乡镇新建蔬菜大棚1.6万座,超过户2万多贫困人口直接受益。洮河水不仅为会宁多个乡镇发展设施蔬菜种植提供了保障,更在这里掀起了一场改写旱塬农业历史的产业革命。
农民建棚不用掏钱,种子有人提供,技术有人指导,收购有人上门……政府主导的“先考虑销,再考虑种”的“药方”打消了种植户的顾虑,也正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蔬菜品质,来自广东的客商还带来了自己的技术团队为菜农跟踪服务。
“今年3月开始,已经有5万多立方米洮河水流进了我们的蔬菜大棚。”会宁县土门岘镇党委书记张贺军说,“如果不是引洮供水工程的保障,这些我们想都不敢想。”
不仅如此,依托引洮供水工程,安定区发展养殖业,肉类总产量达到1.68万吨,跻身全省“肉羊养殖大县”;陇西县靠中药材深加工,实现收入2亿元……正如当地一位干部所言,引洮供水工程效益体现在诸多方面,凸显了重大水利工程助力精准扶贫的巨大能量。
引洮二期陇中大地的绿色生机
如果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那么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就是让更多地方不再缺水,让更多群众因水而富的“庄严承诺”。年8月,总投资73.06亿元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开工。
引洮二期工程是一期工程的延伸,总干渠长95公里,从一期工程末端马河取水,沿渭河和祖厉河的分水岭,行至会宁党家岘以北的马家河沟,再沿葫芦河与祖厉河分水岭至会宁县大山川结束。
相比覆盖定西、兰州、白银3市7县区的一期工程,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涉及范围更广、受益人群更多,建成后又会让甘肃中东部地区的.57万人受益,让29.2万亩旱地变成水浇田。
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引洮工程最大特点就是隧洞多。一期工程总干渠87%是隧洞,剩余部分除了暗渠外,则是渡槽。而二期工程沿线隧洞多达座,总干渠的95%都由洞渠构成。
“如果把引洮一期工程比作是树干,那二期工程就是茂密的枝叶。难度丝毫没有降低,要求反而更加精细了。”站在通渭县马营镇赤砂村坷垴湾的引洮二期工程四干渠1号隧道出口处,项目管理部通渭现场办工程师姬建民如是说。
眼前这个2.9米宽、3.2米高,多米长的隧道里,正在进行“二衬”,也就是第二次钢筋混凝土浇筑。
走进隧道,水利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工作,隧道内已经养护过的混凝土壁面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光滑,现场环境与记者想象中粉尘扑面的场景大为不同。
“现在工程进度已经完成了85%,所有的难题我们基本都已经攻克了。”浙江省水电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黄北华看出了记者的疑问,笑着解释说。
“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每天只能掘进3米。”黄北华介绍说,受地质和岩质因素限制,1号隧道施工难度非常大,其中有一段多米长的地方,属于古风化壳岩石交界处,岩石质地松散易碎,还有严重的渗水现象。
爆破效果不理想,掘进机进尺格外慢,一时间让黄北华的团队犯了难。为了争取进度,他们想尽了办法,不仅在掘进前对洞壁进行混凝土浇灌,还破天荒地在水利工程中用上了煤矿才用的悬臂式掘进机,最终将掘进速度提高了一倍。再过几天,这个埋深达多米的隧洞就要贯通了,这意味着当地人祖祖辈辈走不出的牛营大山里,就能流进清澈甘甜的洮河水了。
说起引洮二期工程的难度,没有一个施工队伍不叫苦的。但再苦再难,二期工程的进度却丝毫没有拖延。
位于陇川乡新林村的引洮二期七干渠29标段4号渡槽,是整个干渠宽度最大、高度最高的渡槽工程。施工队入场的那天,难题就摆在了他们面前:这段80米长、35米高的渡槽,要建设在一个宽度只有十几米的山沟里,两侧盘山而行的道路不过3米宽,工程队的大型设备根本就送不进来。
“供水工程惠及民生,再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通渭现场办工程师石晓剑态度坚决,大型吊机进不了场,混凝土预制槽体无法运进来,施工队只能采用难度更大的现场浇筑工艺,原本大型吊机提一次的活儿,只好由2台提重只有斤的小型卷扬机来干,浇筑槽体的立方米混凝土,卷扬机整整吊了多次。与此同时,施工队还要保证标段内总长多米的5个隧洞掘进工作如期进行。
“我的家乡秦安就是引洮工程的受益区,缺水的日子,我比谁都更能体会。”甘肃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王要军说道,为了保证工期,施工队24小时三班倒,一年四季不停工。冬季怕混凝土冻结,都是用烧热了的水搅拌,施工队里的工人们,已经一年多没回过家了。
正是这样一群人,以这样的态度,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引洮二期工程打通一个个隧道,架起一道道渡槽。为了让旱区群众早日用上洮河水,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大山里,一干就是三年多……面对重重困难,他们给出的答案不仅是一个个提前保质保量完成的工程任务,还有一项项水利工程建设的新纪录。
供水配套设施,是洮河水和陇中群众之间的最后一段距离。为了加快进度,让受益区群众尽早享受到洮河水,引洮二期供水工程提前安排规划配套设施建设。
去年6月,作为引洮二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洮二期配套城乡供水工程也宣告启动。工程受益区包括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通渭县,白银市会宁县,天水市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以及平凉市静宁县等4市8县区的97个乡镇、个行政村及4个县城,配置水量2.03亿立方米,占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总引水量的65%。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整个项目推进工程中,水利部门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资金的监督,同时协调推进定西、平凉、白银等其他市、县、区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引洮二期配套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同步发挥效益。
截至今年5月底,开工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完成主隧洞开挖及一次支护千米,占隧洞总长的72.4%;全线已贯通隧洞97座,隧洞二次混凝土衬砌99.5千米,暗渠12.4千米,管道安装73千米。
“毫不夸张地说,引洮供水工程将为陇中大地带来绿色的生机。”采访途中,一位同行的引洮供水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等二期建成后,引洮供水工程年调水量将达到5.5亿立方米,供水范围涉及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受益人口万人,灌溉面积近50万亩,将彻底解决甘肃六分之一人口饮水困难问题……
放眼望去,陇中大地展现出一番新气象:洮河水所到的山村,村民的圆梦喜悦溢于言表;引洮项目工地上,建设者们正在埋头苦干,将洮河水送到更广更远的地方……曾经缺水的陇中大地不再喊“渴”,引洮工程引来涓涓清流,已真正成为滋润陇中大地的扶贫之水、幸福之水,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过上“苦”尽“甘”来的好日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