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史晓露
7月初,布隆迪锡比托克省的公顷水稻迎来丰收,蓝天白云下,金色的稻浪随风翻滚。田埂上站满了当地农民,他们兴奋地朝杨华德竖起大拇指,欢呼声中不时窜出一两句英文,“verygood!”
布隆迪水稻丰收后的喜悦。
这样的场景,杨华德已不再陌生。这位来自四川省威远县农业农村局的水稻专家,如今是中国援布隆迪第五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在布隆迪开展了6年的农业援助,帮助当地水稻增产2-3倍。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四川就参与了农业援外工作,是全国农业援外历史最长、派出专家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省份之一。四川最早成立农业援外办,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多人次,占全国派出总量近10%,赴非洲多国开展农业援助。
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交流受阻,但农业援外工作并未停止。目前,四川还有8名专家留守非洲4个国家,默默耕耘,播撒希望的种子。
年2月,布隆迪成片高产水稻示范(左五为杨华德)。
1
他们做了什么?
在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创造非洲水稻高产记录
时光退回到6年前。年,受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的选派,杨华德首次到达布隆迪,初次见面让他印象深刻。
“民房破旧,道路坑坑洼洼,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基本上就是‘一把锄头打天下’。”杨华德说。
布隆迪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来自中国外交部的数据显示,年该国人口万,人均GDP美元,位于世界倒数几位。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4.6%。
“当地存在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杨华德说,水稻是布隆迪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虽然当地光热资源丰富,但由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生产工具和技术水平落后,再加上稻瘟病流行,水稻产量很低,年时山区沼泽地的平均产量1.8吨/公顷(公斤/亩)、平原区2.8吨/公顷(公斤/亩),亩产水平仅相当于四川水稻亩产的2-3成。
要在这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水稻谈何容易。年以来,杨华德和专家组成员通力合作,从四川引进水稻品种,从育秧、密度、水肥管理、杂草防控、病虫防治等环节一个一个参数地试验、优化,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了《栽培技术规范(草案)》,为当地提供水稻栽培指南。
年,他们在布隆迪创造了13.86吨/公顷(公斤/亩)的非洲水稻高产新纪录。如今,水稻成片示范的产量达10.5吨/公顷(公斤/亩),产量是当地的2-3倍。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南南合作”框架下,根据农业农村部安排,从年起,四川还实施了中国—FAO—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今年57岁的卢远华就曾在该期项目中担任谷物生产专家。
年5月,几内亚比绍巴法塔的水稻示范成功(右为卢远华)。
卢远华是自贡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早在年3月,他就参加了为期2年的“南南合作”尼日利亚一期项目,此后,又在年8月-年8月、年10月-年10月,分别赴几内亚比绍、乌干达开展农业援助。
乌干达被誉为“非洲明珠”,但当地农业基础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全国水稻产量多年来一直很低。”卢远华说,他们在各个项目点开展了7个批次的中国杂交水稻试验示范,产量达到9~10吨/公顷,是当地平均产量的3倍。
卢远华还记得,年进行水稻项目验收时,乌方项目协调员詹姆斯博士感慨道:“如果乌干达农民都能种出这样的水稻,就真的富裕了。”
农业合作已成为中非合作的一大亮点。50年来,我省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多人次,涉及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等20个专业,向受援国传授农业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乌干达,杂交稻、狐尾小米产量均是当地产量的2-3倍,苹果树产量大幅提升,种植户收入增长5倍以上。在布隆迪,农业专家组成功筛选出“川香优”,成为在东非审定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同时专家组创下了非洲水稻高产记录……
丰硕的成果获得各方肯定。年10月,布隆迪总统在庆祝世界粮食日活动中盛赞中布双边农业合作成果。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同布隆迪总统通电话时,称赞中布友好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2
他们为何最受欢迎?
不仅让农作物高产,更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杨华德在布隆迪培训育秧新技术。
最近,杨华德和专家组成员在当地举办了一场高级官员水稻专题培训班,布隆迪的政府官员、农业技术骨干等余人参加了技术培训。
新冠肺炎疫情给工作增添了压力。据公开报道数据显示,布隆迪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余例,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脆弱。“当地人没有戴口罩的习惯,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但我们的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杨华德说,培训前,他们特意给每人测温、喷洗手消毒液、发放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农业专家就在非洲传授水稻种植技术。不过要改变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当地人有勤劳温和善良的一面,也有相当固执的时候。”杨华德说,比如他们抱定水稻必须有水才能存活,这导致大部分缺乏灌溉条件的农田长期撂荒。为此,杨华德在当地实施水稻栽培技术改革,引进旱育秧技术,将全生育期关水栽培改为干湿交替,减少80%用水量。此外,还在山区沼泽地推行高厢深沟半旱式栽培,解决了根系缺氧问题,产量大幅提升。
“最开始他们也不接受这些做法。”杨华德说,经过不断反复试验示范,才逐渐扭转了当地人的观念。
在乌干达开展援助的卢远华也遇到了类似的困难。他发现,即便是官方编写的《水稻栽培指南》也存在误导。“指南里要求,每平方米要播种水稻种子2公斤,这是明显的错误。”卢远华说,每平方米适宜的播种量为小苗秧一克,中苗秧75克左右,大苗秧10-15克。“但当地人对我们的建议都坚决反对,直到我们育出的秧苗比他们的壮得多,才接受了我们的建议。”
质疑和不信任并未浇灭专家们的热情。从平整田块、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到最后的收割、脱粒、晾晒、大米加工……专家们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传授经验,给予全程示范指导,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民技术员。
杨华德的学生——恩达·伊克基就是其中一位骨干学员,他大学毕业后就面临失业,后来跟着杨华德学习种水稻,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如今31岁的他已是全国合作经济发展管理署署长,成为布隆迪最年轻的政坛新星。
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当地水稻产量也大幅提升。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4村通过两年四季种植,人均占有黄谷从每年多公斤上升到如今的公斤,解决了全村户人的吃饭问题。10多户村民还盖上了二层小楼,失学的孩子回到了学校,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看到当地水稻丰收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杨华德说,如今水稻示范、推广已拓展到了布隆迪的12个省。
为了提升当地造血能力,近年来,四川还实现从单纯技术援助向“技术+项目”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援助方式转变。在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中,我省助推7家企业抱团出海,在乌干达投资建设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
如今,农业专家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人。年11月,卢远华、罗中平等专家获得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特别贡献奖。年2月,杨华德、罗时德被布隆迪农牧业及环境部授予水稻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3
他们为何留守非洲?
用自己掌握的技术让非洲农民脱贫致富,架起中非人民友谊的桥梁
临近退休,卢远华做了一个决定,报名参加为期三年的中国-FAO-乌干达“南南合作”第三期项目。等到国外疫情有所控制后他就将启程,这将是他第四次远赴非洲。
“家人都很支持。”说这话时,卢远华底气十足。妻子张林全是一名护士,在丈夫此前的5年援非工作中,她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
援非之初,通讯极不发达,夫妻俩只能通过书信联系,一封信单程需要15-20天才能送到。至今,张林全还珍藏着42封往返书信。信中既有寄给妻子的情诗,也有写给父亲的悼词。
卢远华在尼日利亚工作的两年间,经历了两次丧亲之痛。年7月,他的岳母去世,5年5月,父亲又病逝,但责任和使命让他选择坚守在援非一线。“作为家中长子,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卢远华在信中写下一首《悼父亲》:“惊闻父逝传噩讯,男儿有泪放悲声。关山万里难飞越,异国他乡寄哀思……悲痛化为力量源,报效祖国尽孝心。粮安计划完成时,愿父天国得安慰。”
杨华德也常常思念远方的家人。自年3月赴布隆迪后,由于疫情阻隔,他至今未能回家,与家人已分别三年零四个月。年5月,他的儿子大婚,也未能出席。
生活条件简陋,经常断水断电,物资短缺、战乱频仍……援外专家们在非洲克服了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年5月,张林全曾利用年休假到乌干达探亲,“没有水电,更不用说电视与网络,医疗条件很差,呆了两个星期,真切体会到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艰辛。”张林全说。
直到近两年,在布隆迪的专家组入驻农业示范中心后,才有了带淋浴、空调的单间,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工作强度也很大。农业项目基地分布在全国多个省市,专家们常常翻山越岭、四处出差。来到布隆迪后,杨华德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5点起床,洗漱锻炼、处理邮件、吃早餐……7点钟就要出发赶往各个项目基地。“布隆迪道路条件很差。”杨华德说,眼下,布隆迪已经进入旱季,日照强烈,最远的基地车程要8个小时。
晚上还要学习。“这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我们就学学英语。”杨华德笑着说道,“不客气地说,我现在英语水平相当好,跟当地官员沟通、培训基本用英语。”
卢远华在出发前,也准备了大量电子学习资料。除了农业技术资料,他还扫描了几百本小说、诗歌和散文。这些年,他在非洲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很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这些在困境中寻求出路的故事也激荡着他的心灵。
“常常有人问我‘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你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到非洲’。”卢远华说,他希望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使非洲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架起中非人民友谊的桥梁。
这个梦想也在杨华德心中萦绕。援布隆迪的第五期项目还剩下不到两年,他还有很多计划等待实施:同当地国家农科院合作选育抗稻瘟病品种,建立品种的抗病体系和种子生产供应体系,在更多地方示范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新技术,减少饥饿和贫困问题……
凌晨5点,天边泛起鱼肚白。杨华德走出驻地大楼,深吸了一口气。四周是无边的稻田,草地上结满了晶莹的露珠,太阳又将升起……
(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235.html